“文化+”:淄川工业遗存在蝶变

2019-11-25

原标题:“文化+”:淄川工业遗存在蝶变

老旧瓷窑车间变身创意休闲餐厅,陶琉烧制工厂成为热门旅游景点,泥浆池进了陶瓷博物馆,大碾盘改建成为音乐啤酒广场……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,文化元素创意呈现,处处充满惊喜,成为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重要“打卡地”。可以说,借助“文化+”思维,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走出了一条创意产业、旅游融合之路,带来了人气,也拓展了发展空间。

新旧结合,老工厂焕发新活力

淄川是一座因瓷而兴的城市。走进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,陈旧的红砖老厂房、锈迹斑斑的老旧设备……与陶瓷有关的印迹依稀可见。园区前身是建于1954年的原国有重点陶瓷企业——淄博瓷厂。1982年,淄博瓷厂生产的鲁青瓷刻瓷文具获德国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博览会金奖。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,陶瓷业遇到瓶颈,淄博瓷厂也宣告破产,只留下一片破旧的老厂房。

如何再现过去的辉煌,让传统的陶瓷行业重新焕发生机?2012年,淄川区委、区政府对该工业遗存进行规划布局,投资7.5亿元,在废弃的老厂房基础上秉承“修旧如旧、新旧结合”设计理念,打造集陶瓷加工、展览展示、大师工作室、陶瓷培训中心等于一体的陶瓷文化特色产业基地。通过保护性改造,原车间成了创意陶瓷博物馆,老窑炉成了工业展厅,旧仓库成了咖啡厅……工业废墟摇身一变,成了当地工业旅游发展新亮点。“园区免费对公众开放,吸引了大批游客,年接待量达10万余人次。”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负责人任峰说。

创意支撑,为产业转型赋能

在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兆霞陶瓷生活馆,既摆放有各式陶瓷器皿供游客观赏、购买,也有茶艺老师为学员进行茶艺辅导。“我从18岁进入陶瓷行业,起初经营模式十分单一。自从入驻园区后,有了更多机会进修深造,并转型升级进行陶瓷文创产品开发。”兆霞陶瓷生活馆创始人赵霞介绍,近年来,生活馆通过将陶瓷与茶文化、禅文化等融合,相继推出多个系列产品,涵盖茶具、酒具、养生杯等,深受游客喜爱。这些文创产品除亮相淄博陶博会外,还在山东省文博会及多个陶瓷博览会上展出。

兆霞陶瓷生活馆仅是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几年来,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入驻商户涉及陶瓷文化、教育、创意设计、餐饮、休闲等多种业态,均借助园区优势资源“落地开花”。

任峰介绍,园区还将创意元素延伸到具体活动中,如每年举办推介陶瓷文化的“国际木火节”等,此外,还常设少儿手工制陶体验、大师工作室交流展览等项目。“文化+”在为园区注入新动能的同时,也为当地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。

学习 人才集聚,为新业态提供长效支撑

在一处陶瓷老作坊,记者看到,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被改造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空间,30多个陶瓷“大师工作室”在此落户。阎先公、王一君、孙兆宝、刘永强、李秋峰等一批陶瓷艺术家入驻园区,开展教学等活动。为吸引更多行业人才入驻,园区还对入驻的手工艺人才实行个人补贴与租赁补贴双重优惠。

别具特色的陶瓷学院也已投入使用。据了解,该学院由园区与淄博理工学院合作办学,由30多名签约名家定期授课,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,培养更多陶瓷艺术专业人才。陶瓷学院校长助理张博群介绍,该学院自设立以来,积极与园区企业深度合作,让学生足不出园就可以实习、就业,为园区文创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。

“这里将现代服务业、文化产业、餐饮娱乐业等进行融合,突破了单一架构,形成了新业态、新模式。”刚入驻园区的某公司负责人纪广远坦言,之所以选择落户此地,正是看中了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广阔前景。

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,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、培育新业态,推动老工业区高质量发展。”淄川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白向坊表示。(记者 孙丛丛 通讯员 闫盛霆)

本文内容来自人民网,只为更好的传播国内文化传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。

《“文化+”:淄川工业遗存在蝶变.doc》

下载本文的Word格式文档,以方便收藏与打印。